首页 > 乡村文化 > 正文

余畈村茭白文化系列 一廊——茭之风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5-07 10:59:00   来源:   点击:

      这是一个普通的长廊,是余畈村民劳作休息的场所,是大家茶余饭后小聚聊天的聚集点。但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长廊,这是余畈村十字民风的展示长廊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余畈村“诚孝俭勤和忠义健善乐”十字正民风的具体阐释。而这些精气神民风上的改变,正是茭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。茭白为我们带来了丰收,带来了富裕,更带来了淳朴向上的风气,带来了和谐融洽的氛围。


茭与诚
      2000年12月,主簿镇以余畈村为主的十八户农民,分别与安庆市水生生态研究所所长徐善新签订了十八份合同,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引进并试种高山茭白17.1亩。双方诚实守信、兑现协议,不但促成了茭白产业在主簿镇乃至岳西县范围内的大发展,而且在当地传为佳话,也为培育主簿镇诚实守信的尚德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
茭与孝
      唐代以前人们习惯以茭白的种子菰米做饭,称雕胡饭。相传有一位孝子省下雕胡饭给父母吃,自己和妻子却以茭白根部的茎叶为食充饥。这件事传开后,引来孝子们竞相效仿,久而久之,人们通过烹饪工艺的创新,使本用以充饥的茭白茎叶变得脆嫩可口,最终成为一道流传千古的佳肴,并与鲈鱼、莼菜并称为“江南三珍”。


茭与俭
      起家犹如针挑土,败家犹如浪淘沙。孜孜以求、敢于创新的主簿人,自从引进茭白种植后,深深体会到,每一份收获都是用汗水换来的,更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,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、远离浪费的好习惯。如同茭白能在恶劣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地中生长一样,每个主簿人的身上都有着简朴纯真的品格,节俭朴素已成为当地新风尚。


茭与勤
      主簿人民引进茭白种植后,改变了传统的农事习惯。在冰雪覆盖的冬季,一改“抱着火炉等过年”的悠闲,破冰除雪、翻田栽茭。夏季无论天气多么炎热,茭农冒着酷暑,起早贪黑,不分昼夜的忙于茭田管理和茭白采收,由此养成了主簿人艰苦创业、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。一位来主簿考察的客商如此感慨:家外无闲田,家里无闲人。


茭与和
      种植茭白,解决了冷浸田种稻欠收的问题,是变劣势为优势之举,顺应了气候土壤等资源禀赋,促进了生态环保,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在发展茭白产业过程中,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,他们把茭农的心聚到了一起,改善了人与人之间、邻里之间的关系,促进了社会和谐。主簿人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和气生财的哲学道理。


茭与忠
      从2001年开始种植茭白,至今已十九年,无论是遇到品种退化减产,还是遇到自然灾害减收,无论是因病虫害颗粒无收,还是因市场饱和而滞销,主簿人始终不离不弃地种茭白,对茭白“忠心耿耿”、“永不背叛”,换来了茭白产业的不断升级,也换来了主簿人丰厚的经济收入,更换来了主簿人忠于家庭、忠于党和国家、忠于法纪的良好民风。


茭与义
      宋代诗人许景迂用“翠叶森森剑有棱”诗句描写茭白仗义执剑的勇士形象,栩栩如生,令人佩服。如同诗人的描绘,主簿镇茭白产业就是在无数充满正气、伸张正义的勇士护卫之下茁长成长,做大做强的。为了保证茭白质量安全,为了保护茭白无公害品牌,群众中涌现了一批忠肝义胆之人,敢于同不法奸商、无德茭农作斗争。在主簿镇,重情重义,见义勇为者,比比皆是。


茭与善
      种植茭白让主簿人民有了稳定的收入,让本就好善乐施的主簿人,向善行善的积极主动性更强,善作善为的风气更盛。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发生时,余畈、白果等地农民慷慨解囊,主动向灾区捐款捐物,而且不署名、不留名。这种行为更加激发了主簿人扶贫济困、助人为乐的热情,使“善”字在当地蔚然成风。


茭与健
      茭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生蔬菜,含有多种氨基酸,风味鲜美。茭白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传统中医认为茭白性寒、味甘、可止咳、除烦、利便。唐代孟诜的《食疗本草》和陈藏器的《本草拾遗》以及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均有记载。高山茭白更是广大消费者的保健良品。主簿人在种植茭白的农事活动中也练就了强健的体魄,培育了健康的生活情趣,远离黄赌毒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行动自觉。


茭与乐
       茭白产业的兴起,在山区农村和城市之间,在农民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,在走出去、迎进来的交往中,聪明智慧的主簿人,视野更宽广,心胸更宽阔,尤其是历经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,练就了他们沉稳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处变不惊的心理定力,乐观向上、乐于助人成为新民风。“笑一笑,没有石头搬不掉;乐一乐,没有坎儿不能过”成为主簿人的处世哲言。




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余畈村茭白文化系列 一雕——茭之魂
下一篇:余畈村茭白文化系列 一坊——茭之康